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浅议公益诉讼的原告/陈礼平

时间:2024-06-28 08:56:3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7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议公益诉讼的原告

陈礼平


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对私人利益的关注,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上。目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诸如环境侵权案、违法悬挂国旗案、国有资产流失案等时有发生。而此类案件之结果往往是以法院不予受理为终或是以原告败诉为果。细细推究之,皆源于现行诉讼法对公共利益诉讼主体的认定有诸多盲区,以致民众无处告诉。而违法侵害者则变本加厉,无视公共利益以致大肆、任意践踏。本文通过对公益诉讼的概念的初步界定,并阐述其基本涵义及类型,运用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作者的设想。
一、公益诉讼的基本涵义及类型
(一)公益诉讼的基本涵义。
公益诉讼的认识应该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基础之上的。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的利益,是公有公用的利益。它“区别于社会个体的利益,又非个体利益的简单叠加。它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结合”。仅就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而言,运用到的表述就有“社会利益”、“国家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之多,但从本质来讲它们只是表述上的差别。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在其受到侵害时民众自然会试图通过诉讼的方式提出利益主张即公益诉讼。所谓公益诉讼,它起源于罗马法,是相对私人利益诉讼而言的。周楠教授在《罗马法原理》一书中提到“公益诉讼乃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皆可提起。”意大利法学家彼得罗.彭梵得在其著作中亦指出:“人们称那些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置的罚金诉讼叫民众诉讼。”此处所称“民众诉讼”就是指公益诉讼。目前,我国学者对其大致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诉讼“包括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既有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提起的诉讼,也有法人、社会组织及自然人代表国家或民众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狭义的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提起的公诉。”另一种观点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社会组织、个人,依据国家法律的授权对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国家整体利益或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活动。”并且认为公益诉讼不等同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或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又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或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公益诉讼的主体特别是原告的认定存在不同见解。
(二)公益诉讼的类型。
关于公益诉讼的类型有学者认为,公益诉讼应当包括行政、民事两类,而刑事则应排除;另有学者则主张公益诉讼只局限于行政一种。笔者认为,为了便于公共利益主体提起诉讼使社会公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对公益诉讼的界定应当采取广义的理解即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及其他法律授权机构对违反法律、法规侵害社会公益的行为,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法院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其中,当然应该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公诉”和“公诉转自诉”刑事公益诉讼。综上,笔者认为公益诉讼应当是广义的、多样化的,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救济途径。但是,我国学者及立法机构对公益诉讼的最终界定的真正障碍在于对其原告主体难于统一认识。
二、笔者的制度设想
(一)一般民众、法人、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首选原告。
虽然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保护社会公益设置了宽泛的实体权利体系,但由于这些权利常常是由不确定多数人共同享有。因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被认为具有现实的公益诉权,其原告资格不被认可。但从人民民主权利的角度来看,确认一般民众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在某一法律制度上的具体反映。依据该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通过选举方式将这一权利委托于国家机关,从而造成权力所有者于使用者相分离的政治现象。在某种社会条件的促使下,人民将该权力收归由自己行使,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这种条件显然应当包括社会公益遭受违法者侵害的情形。这是因为作为国家的主人,任何社会个体都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不受非法侵害。而且,国家、社会、个人或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所以,侵犯国家或社会利益实际上就是在侵害社会个体的利益。由此赋予一般民众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和法律地位,在政治理论上就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诉权理论的角度来看,公益诉权是民众平等享有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一般情况下,诉权主体就是实体权益主体,这种诉权具有双重涵义:实体主体和程序主体。但是在存有特定条件时,这种双重性又会得到分离即可能单是实体主体或程序主体。一般法理通过利用“诉权转让”、“纠纷管理权”和“诉讼担当”等理论赋予实体主体以程序涵义或程序主体以实体涵义。从而对诉权主体的范围作了扩大解释。其目的就在于在更大的限度内维护公益、制裁违法行为。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的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所采取的就是这一理论来确认一般民众的原告资格。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架构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公益违法行为的监督,而且这种监督要比任何一种监督方式(比如行政监督)来得有效、有力。一般民众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使公益违法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也有利于社会公益在最大范围内得于维护。依据我国相关民事法律的规定,法人与自然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故在公益诉讼方面,法人与自然人同样具备原告资格。
(二)检察机关当然应成为公益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提起诉讼。
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力其实也就赋予了其在公益诉讼程序中的原告地位。这是因为,在我国公诉的职能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检察机关理所当然的成为刑事公诉的原告(即公诉人)。而且,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在本质上与刑事公益诉讼都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但是由于法律的缺漏使其举步维艰——检察机关无法以原告身份参与诉讼。而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和职责表明他实质上具有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的身份,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应当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表,对侵害公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有的学者主张,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公益诉权,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如环保行政部门其特殊的管理职责、优越的取证手段对其提起公益诉讼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笔者并不赞同此种主张,因为行政机关权力的过度膨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倘若将公益诉权赋予行政机关,这种现实将变得更加突出、严重,不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尤其是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制衡。在制度创设中将检察机关纳入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则恰到好处的处理了这一难题。同时也有效的防止了权利过度集中的行政机关滥用诉权的可能。且检察机关的权利行为不具有实质处分的性质,属于一种超然的中立地位,有利于检察机关正确及时有效的行使诉权,维护社会公益。当然,检查机关提出的公益诉讼必须有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诉讼中的权利分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律理念,赋予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享有调查取证权、优先审理权、法律监督权等权利。有的学者认为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享有调解权,即和违法者达成诉讼和解。笔者也不赞成这一主张,因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代表人并不具有对公共权利的实质处分权”。赋予其调解权往往会导致检察机关在处理公益诉讼时并发惰性、消极的诟病,从而不利于社会公益的维护。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具有原告和法律监督者的双重身份,和刑事公诉一样享有抗诉权,同时对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可以说,无论从权力的制衡还是从身份、性质来讲,检察机关都应当是公益诉讼的最佳原告。
(三)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也应是公益诉讼的原告。
从国外较为先进成熟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来看,各国大多在逐步赋予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原告资格,承认其公益诉讼主体地位。由于公益违法行为所特有的“间接性、社会性、复杂性及潜伏性”等特点,使其法律因果关系、证据的收集、事实的证明等法律技术问题非常复杂,仅就受害者个人在资力、技术、知识上是难于对抗强大的违法行为者。并且受害者在人数上的众多使得传统的普通程序诉讼、代表人诉讼难以适应。即使勉强受理在各方面也不利于对利益主体造成讼累、不经济。从这样的现实出发,笔者认为应当尽快通过立法赋予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民间环保组织、劳动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公益组织、团体)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使其享有公益诉权。一方面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本已非常有限的司法资源,避免当事人诉讼之累、实现经济诉讼。另一方面从确保诉讼原告多元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提起诉讼的可能性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我们建议将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纳入公益诉讼地主体范围,使公益的维护在诉讼主体上得于适当、有效补充。
总而言之,对公益诉讼的原告应当作扩张性解释,赋予一般民众、检察机关、法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等间接利害关系人的原告资格和诉讼主体地位,修正传统的原告单元规定为原告多元化规定以全面有效地维护社会公益。当然,本文重点探讨公益诉讼原告的认定,有关被告的相关理论由于牵涉到具体个案的实际情况,难于形成系统理论,故暂不涉及。同时,在公益诉讼中原告不足、不仅仅为了社会公益而是掺杂个人目的,甚至纯粹出于滥诉而起诉的现象肯定会依然存在,各原告之间资格重叠、推委旁观等情形也会悄然出现。因此,笔者建议应在相关立法时应当加于规避,做出细致、明确架构。

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

国函〔2009〕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已经国务院审定,现予发布。
  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有关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共21处)

黑龙江省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
福建省
  佛子山风景名胜区
  宝山风景名胜区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省
  灵山风景名胜区
河南省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湖南省
  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
  南山风景名胜区
  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
  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
  东江湖风景名胜区
广东省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
  平塘风景名胜区
  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
  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
  瓮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
西藏自治区
  纳木措-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名胜区
  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

出口铅笔、蜡笔检验管理规定

国家商检局


出口铅笔、蜡笔检验管理规定
1996年5月27日,国家商检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检验管理,确保出口铅笔、蜡笔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由商检机构组织实施的出口铅笔、颜色铅笔、铅笔芯、蜡笔的检验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出口商品,必须逐批实施检验,该类商品未经检验合格,不准出口。

第二章 检验依据
第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检验标准检验。若上述检验标准低于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时,按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检验。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按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检验;凭样成交的按成交样品检验。
第五条 对外贸易合同未约定检验标准或约定检验标准不明确的,按我国国家标准或国家商检局指定的标准检验。

第三章 检验方式
第六条 商检机构对出口铅笔、蜡笔的检验方式分为商检检验、共同检验和认可检验。
第七条 出口铅笔、蜡笔需出具商检证书的,或工厂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或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商检机构实行自验。
第八条 出口铅笔、蜡笔的工厂或外贸经营部门,如具备部分项目检验条件的,经商检机构认可后,商检机构和工厂或外贸经营部门可实行共同检验。
第九条 出口铅笔、蜡笔的工厂或外贸经营部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产品质量较好,国外无不良反映,并且具有两名以上商检认可检验员的,商检机构可实行认可检验,并对其进行不定期抽查。

第四章 检验程序
第十条 单证审核
出口铅笔、蜡笔报验时,应附工厂、经营部门检验合格报告,并提供有关周期型式检测报告。对有害物质溶出量有规定的(合同中或法律法规有规定),还应提供表面涂层、铅芯及卷笔纸的有害物质溶出量的检测报告。
单证审核按国家商检局《进出口商品检验签证管理办法》和《进出口商品报验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取样
(一)商检批次以同一生产周期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货号或同一合同的出口铅笔、蜡笔确定为一个检验批,其最大批量应限制在50万支以内。
(二)出口铅笔、蜡笔样品的抽取,除特殊规定外,一般采用GB2828--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采用一次抽样方案,从正常检查开始,并随时执行GB2828--87规定的转移规则。其检查水平为:
开箱数:特殊检查水平S--3;
样品数:一般检查水平I,即根据提交出口检验批的数量,首先按S--3确定开箱数;然后根据检查水平I确定样品数(支),从所开箱数中采用分层法,随机抽取代表性样品(支)。
(三)取样时应核对产品的名称、数量、等级、规格、货号、唛头和商检批号。
第十二条 检验
(一)外观检验:对所抽取的样品逐支进行外观检验。
(二)有害物质检测:进口国政府或对外贸易合同对有害物质溶出量有规定的,按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检验;无规定的,按我国国家标准或国家商检局指定的标准进行周期型式检测。对外贸易合同或信用证对有害物质溶出量未规定但包装上印有“CE”或“ASTM--D4236”
等标记的产品,按EN--71或ASTM--D4236等有关规定的标准、方法检测。
有害物质溶出量的周期型式检测须由商检机构实验室进行,并且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
(三)物理性能测试:对外贸易合同或信用证对物理性能检验有规定的,按规定进行检验;无规定的,按我国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物理性能测试须由商检机构实验室或由商检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商检机构可不定期进行抽查。
(四)包装检验:在取样的同时,应对产品的内、外包装进行检验。外包装检验应符合SN/T0262--93,并应符合牢固、干燥、清洁、完整及适合长途运输等要求。
第十三条 不合格缺陷分类
出口铅笔、蜡笔分为A类、B类和C类不合格缺陷。
A类为铅笔表面漆膜(或其他复合膜)及铅芯中或蜡笔及卷笔纸表面油墨涂层中可溶性锑、砷、钡、镉、铬、铅、汞、硒或这些元素组成的任何可溶性化合物的含量,超过附表1中所列的数值;
B类为严重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
C类为一般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
铅笔不合格缺陷分类见附表2;蜡笔不合格缺陷分类见附表3。
外贸合同中若指明出口产品为中级或普级品,其物理性能指标、外观要求应在合同明确,但A类不合格缺陷不得超过附表1中所列数值。
第十四条 检验结果评定
(一)结果的评定按每批检验出的不合格品数量统计,若发现一个A类不合格品或B类和C类不合格品数量分别大于或等于不合格判定数(Re),即判定该批为不合格批;反之,若该批中的B类和C类不合格品数分别小于或等于合格判定数(Ac)及未发现A类不合格品,则判定该批合格。
(二)对于合格批,必须把该批商品样品中所发现的不合格品调换成合格品后,方可出口。
第十五条 重新检验
出口铅笔、蜡笔一次检验不合格(不包括A类不合格缺陷)的,允许报验人经返工整理后向产地商检机构重新报验。重新报验时应附有返工记录,重新检验只限一次。
第十六条 出口铅笔检验有效期为二年;出口颜色铅笔、蜡笔检验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七条 出口铅笔、蜡笔需出具有害物质溶出量证书时,对外贸易合同、信用证或国外对其内容和格式有要求的,按其要求签发,无要求的,按国家商检局有关规定签发;对并批出证且要求列明检验结果的,应从各批检验结果中选其最高值为整批结果签发。
若需出具CE检测报告,由国家商检局认可的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并按其统一证书格式出具CE检测报告。

第五章 产地检验和口岸查验
第十八条 出口铅笔、蜡笔实行产地商检机构检验。
对检验合格的出口铅笔、蜡笔由产地商检机构签发商检证书、放行单或换证凭单;不合格的签发不合格通知单。
第十九条 口岸商检机构凭产地商检机构签发的换证凭单,检验货物的包装、批次、唛头等。如发现批次混乱不清、包装破损,换证凭单过期或原检验结果与合同、信用证规定不符以及有漏验项目时,应重新开箱检验,并及时通知产地商检机构。

第六章 批次、分类和样品管理
第二十条 出口铅笔、蜡笔的批次管理,按国家商检局发布的《出口商品批次监督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出口铅笔、蜡笔的分类管理,由各地商检局按国家商检局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并制定出对其生产所用的色粉、颜料等原材料样品或成品进行抽查测试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出口铅笔、蜡笔的样品管理,按国家商检局发布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样品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章 统计和质量分析
第二十三条 出口铅笔、蜡笔检验人员应做好检验工作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保存期为二年。
第二十四条 商检机构检验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按规定进行统计。国家商检局的直属机构每年进行一次检验工作和产品质量情况总结,认真填写检验情况汇总表(见附表4),并于下一年的一月二十五日前报国家商检局。
铅笔、蜡笔A类不合格检验项目
附表1
--------------------------------------------------------------------------------------------------------------
|有害物质 | 锑 | 砷 | 钡 | 镉 | 铬 | 铅 | 汞 | 硒 |
| 指标 |----------|----------|----------|----------|----------|----------|----------|----------|
| |(Sb) |(As) |(Ba) |(Cd) |(Cr) |(Pb) |(Hg) |(Se) |
|----------|----------|----------|----------|----------|----------|----------|----------|----------|
|mg/kg| 60 | 25 | 1000| 75 | 60 | 90 | 60 | 500 |
--------------------------------------------------------------------------------------------------------------
铅笔不合格分类
附表2
----------------------------------------------------------------------------------------
| 检 验 项 目 | 缺 陷 名 称 |不合格分类|AQL值|
|----------------------|--------------------------------------|----------|--------|
| 卷 削 性 能 | 卷削面不光整 | B | 2.5|
|----------------------|--------------------------------------|----------|--------|
| 笔杆结合牢度 | 笔杆开胶、开裂 | B | 2.5|
|----------------------|--------------------------------------|----------|--------|
| 笔 杆 | 虫洞、严重伤缺 | B | 2.5|
|----------------------|--------------------------------------|----------|--------|
| 皮 头 拉 力 | 皮 头 不 牢 | B | 2.5|
|----------------------|--------------------------------------|----------|--------|
| 笔 杆 漆 膜 | 不光整、粘漆、脱漆 | C | 6.5|
|----------------------|--------------------------------------|----------|--------|
| 笔 杆 | 毛杆(不平整、不光洁) | C | 6.5|
|----------------------|--------------------------------------|----------|--------|
| 商标、印刷 | 标志不正、不清或印花不正、不清 | C | 6.5|
|----------------------|--------------------------------------|----------|--------|
| 偏 芯 | 偏 芯 | C | 6.5|
|----------------------|--------------------------------------|----------|--------|
| 杆 内 断 芯 | 杆 内 断 芯 | C | 6.5|
|----------------------|--------------------------------------|----------|--------|
| 外 观 | 其它外观缺陷 | C | 6.5|
----------------------------------------------------------------------------------------
蜡笔不合格分类
附表3
----------------------------------------------------------------------------------------
| 检 验 项 目 | 缺 陷 名 称 |不合格分类|AQL值|
|----------------------|--------------------------------------|----------|--------|
| 色 泽 | 色泽不符、不正 | B | 2.5|
|----------------------|--------------------------------------|----------|--------|
| 描 绘 性 能 | 描绘不良、不流利 | B | 2.5|
|----------------------|--------------------------------------|----------|--------|
| 笔 身 | 断支、严重缺损 | B | 2.5|
|----------------------|--------------------------------------|----------|--------|
| 笔 身 外 观 | 不光洁、不完整、歪斜 | C | 6.5|
|----------------------|--------------------------------------|----------|--------|
| 笔 身 外 观 | 相 同 色 支 | C | 6.5|
|----------------------|--------------------------------------|----------|--------|
| 商标、印刷 | 标志、卷纸不平整、印刷不清晰 | C | 6.5|
|----------------------|--------------------------------------|----------|--------|
| 笔 头 | 笔 头 偏 心 | C | 6.5|
|----------------------|--------------------------------------|----------|--------|
| 外 观 | 其他外观缺陷 | C | 6.5|
----------------------------------------------------------------------------------------
一九九 年出口铅笔、蜡笔检验情况汇总表
局名: 附表4
--------------------------------------------------------------------------------------------------------
| |报验数量|商检检验| 一次检验不合格 | 一次检验不合格原因 |
| | | | | |
| |--------|--------|----------------------------|----------------------------------------|
|品 名|批|万支|批|万支|批| % | 数量 | % | A类| B类 | C类 | 物理 |
| | | | | | | |(万支)| |不合格| 不合格 | 不合格 | |
| |--|----|--|----|--|------|--------|------|------|----------|----------| |
| |1| 2|3| 4|5|5--3| 6 |6--4| | | | | | | | | 性能 |
|--------|--|----|--|----|--|------|--------|------|--|--|--|--|--|--|--|--|--------|
|铅 笔| | | | | | | | | | | | | | | | | |
|--------|--|----|--|----|--|------|--------|------|--|--|--|--|--|--|--|--|--------|
|颜色铅笔| | | | | | | | | | | | | | | | | |
|--------|--|----|--|----|--|------|--------|------|--|--|--|--|--|--|--|--|--------|
|铅 芯| | | | | | | | | | | | | | | | | |
|--------|--|----|--|----|--|------|--------|------|--|--|--|--|--|--|--|--|--------|
|蜡 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处理方式 |与 年同期 | 放行 | 出口总金额 |
|不合格率比较 | | |
----------------------------|--------------|----------------|--------------|
返工 | 不准 | 客户 | | | 批 | 数量 | |
整理 | 出口 | 确认 | | | |(万支)| 万美元 |
--------|--------|--------|------|------|------|--------| |
批 | 批 | 批 | 7 | 8 | 9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处长: 填表人: 填表日期: